English | 中文

13507292123
827671528

首页 > 企业动态 > 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

开yunapp体育官网入口下载

打工新鲜事 通一次马桶最高要花19万元!天价维修费何以频现?

发表时间 2024-04-30 |   作者: 开云官网登录平台

  趁着不注意,“(维修工把)四五百块一瓶的疏通剂哐哐往里倒,足足有十几瓶”。

  前不久,上海市民王女士遭遇“天价”马桶疏通费,一次马桶疏通,花费近5000元。王女士虽然心中有疑,但看到淘宝“官方店铺”上的疏通剂价格,只得认栽。而她最初在维修平台上搜索时,一次上门疏通明明只要70元。

  过于相信维修平台上的信息,导致王女士被骗。事实上,一瓶疏通剂的成本价只要4元。而当她搜索管道疏通时,一套完整的诈骗陷阱正等着她。

  近日,上海警方捣毁一“以疏通管道为名,推销高价管道疏通剂牟取暴利”的诈骗团伙,抓获嫌疑犯37名,涉案金额逾600万元人民币。在该团伙“运作”下,消费者往往需花费3000至5000元为管道疏通服务买单,最多一单竟高达19000元。

  记者梳理涉案多方,还原此类民生案件经过,一个疑问是,这样的信息发布平台,是否应担起审核职责?

  今年8月的一个深夜,上海市民曹先生家中的马桶堵塞,急于处理问题,他打开了某维修平台。

  在一众界面中,带“有24小时服务”“免费检测”“70元一次”等明显标识的“神通公司”十分符合曹先生需求,于是他果断下单该公司的上门疏通管道服务。

  1小时后,维修工来到他家进行“免费检测”,迅速给出两个解决方案:一是深夜敲开地砖检修管道;二是使用售价485元一瓶的专业疏通剂。

  为了避免扰民,尽快恢复马桶使用,曹先生选择第二种方案。维修工迅速从包中拿出疏通剂从管道口灌入5瓶。曹先生感觉这样的使用频率价格太高昂,正想要阻止维修工进一步操作,维修工马上表示“不通不收费”,接着又灌入5瓶疏通剂,并用机器进行疏通,仅10分钟便完成了管道疏通,共计费用4850元。

  与曹先生类似,上海市民王女士也遭遇天价的疏通费。“他(维修工)让我去烧个热水,一会疏通要用。”王女士回忆,没过一会,从厨房烧好热水,回卫生间一看,“疏通剂哐哐摆了一地,足足有十几瓶”。

  此前,维修工向她展示过使用的洗涤剂,电子商务平台“官方店铺”售价四五百元。王女士只好认栽,这一次马桶疏通花费了她5000多元。然而,直至警方破案后找到王女士,她才清楚自己遭遇诈骗。

  11月18日,记者从宝山公安了解到,接到上述曹先生的报案后,远高于市场价的管道疏通费引起警方重视,成立专案组对辖区内各社区进行排查,针对类似消费纠纷类警情梳理汇总后,发现专门从事管道疏通服务的“神通公司”暗藏玄机。

  专案组一方面依照订单信息摸排相关维修工情况,另一方面从天价疏通剂入手调查产品来源和销售网络,逐步查清了以任某为首、郑某等6人为骨干的诈骗团伙情况,发现该团伙在上海多地连续作案,人数多、分布广,且架构完整、分工明确,骨干人员均在外省。

  9月以来,宝山警方调集近百名警力兵分多路展开收网行动,从全国多地抓获嫌疑犯37人,当场缴获管道疏通剂5000余瓶,涉案金额逾600万元。

  经查,该团伙成员在进行有关话术培训后,采取网络接单的方式来进行上门管道疏通,并在网络购物网站开设商铺,挂上疏通剂链接,依靠“刷单”“刷评论”的方式提高商铺好评率和销售量,以此作为上门服务收费的参考标准。

  维修工一般需大量采购指定疏通剂后,方可获取公司“派单”资格,能从每瓶的销售额中获取40%抽成,消费者往往需花费3000至5000元为管道疏通服务买单,最多一单竟高达19000元。

  截至10月底,37名嫌疑犯均因涉嫌诈骗罪被宝山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中任某等6名主犯被依法批准逮捕,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中。

  根据警方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6月份,犯罪嫌疑人小波(化名)在朋友圈看到上海招聘疏通管道员工,待遇十分优厚,便来到上海跟随“师傅学习”。

  “上门后先随便疏通下,跟客户说堵得很严重,有硬物。”小波说,一般会给客户两个方案,一是拆地砖和马桶检查管道,需要两三万;二是用疏通剂疏通,五百块搞定。“正常人会选择疏通剂,没人会因为马桶堵了选择撬地砖的。”

  “我们会找个理由将客户支开,趁机多倒几瓶疏通剂。”小波表示,一瓶疏通剂四五百元,如果客户质疑价格,他们就会让客户扫描疏通剂上的商品码,链接跳转至淘宝上的一家官方店铺,页面上标注着疏通剂的价格。其实,这个店铺和商品页面也由诈骗团伙制作,价格远比市场上流通的疏通剂要贵。

  小波会每天记录下自己接的订单,据其接单记录显示,疏通费用最低70元,与网页上宣传的价格一致;最高一单费用则达到四五千元。小波表示,并不是每位客户都会中圈套,若遇到防诈骗意识比较强,甚至要报警的客户,小波也不会“强买强卖”,收取基本的维修费以“息事宁人”;而对于比较“单纯”好骗的客户,则倒大量疏通剂。

  对于“天价维修费”现象,警方提示广大市民,应通过正规的家政服务平台或社区物业公司预约家政维修服务,并在服务前仔细地了解产品价格、服务流程和其他涉及费用,能够最终靠服务报价或签署服务合同等方式维护合法权益。若遇到明显超过市场行情报价和存在疑似诈骗的情况要主动留下消费凭据,及时报警求助。

  在管道疏通等家政服务上踩坑,相信不少人有类似经历。他们的行骗手段并不高明,先是在网络站点平台上低价宣传,引流获客,现场维修时,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故意支开消费者,使用大量疏通剂。全程没有强买强卖,但在诈骗话术的包装下,消费者很容易上当受骗。

  目前,这批诈骗团伙已被上海警方“一锅端”,但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何类似天价维修费的骗局,在网络站点平台上总是屡禁不绝?信息发布平台到底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在此案中,有一个特别匪夷所思的细节,警方查处的涉案公司,不仅在平台上光明正大地经营宣传,而且在当地管道疏通的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结果中,排序十分靠前。

  不管这样的搜索呈现,是不是付费竞价排名的结果,平台放任诈骗团伙经营,没有尽到基本的审核把关义务,本身就是在助纣为虐,为欺诈消费者大开方便之门。

  事实上,该平台的入驻企业信息审核机制,被消费者诟病已久。当商家出现欺诈行为,平台自然无法切割。以电子商务法为例,其中明确提到,电子商务经营平台要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

  对入驻经营者的真实性、合规性严格把关,不让诈骗团伙登堂入室,让我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基本的保障,这是最基本的底线。然而从上述搜索出来的结果排名来看,平台不仅主体责任虚置,反而有和骗子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嫌疑。

  值得一提的是,对入驻经营者审核不到位,该平台不是第一次“出事”了。比如今年年初,它就因为没有尽到审核义务,而被成都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罚。

  频繁“出事”,还屡教不改,说白了还是出于利益考量。一方面,就像前面提到的,通过给入驻经营者进行付费推广曝光,能获取商业利益;另一方面,在审核环节的粗放,本身也能够降低平台的人力投入和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率。

  然而,不管平台有意还是无意,放任诈骗团伙在平台上揽客,干着牟取暴利的营生,已经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也是在破坏互联网经营生态。对此,严惩诈骗团伙的同时,对网络站点平台同样应加强整治,提高违法违规的代价,倒逼平台强化审核,清理诈骗公司。

  另外也得提醒平台,压缩审核成本,甚至跟诈骗团伙利益绑定,固然能带来利益,但这本质上是一种涸泽而渔,是以透支口碑来换取短期利益。一次疏通几千、上万元,上过一次当后,还有哪个消费者还敢用你这个平台?

  除了疏通马桶,还有很多家庭维修项目也存在“小病大修”、层层加价的现象——

  近年来,家庭维修领域涌现出一批平台式企业,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改善了行业“小散乱”的局面。但仍有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平台的收费远高于市场价,上门的修东西的人甚至“小病大修”、层层加价。对此,专业的人建议,加强对平台的监管,以指导价进行规范;同时平台企业要把好维修工“入口关”。

  “找平台是为图个方便,没想到却遇到了麻烦。”近日,家住四川成都的陈先生发现客厅空调不制冷,联系某知名家修平台维修工上门加氟,并收取费用420元。此后空调制冷效果依然不佳。陈先生又请品牌售后人员检验测试发现,所加制冷剂与空调不匹配,需要排出后重新添加,而全部费用仅为150元。

  近年来,家庭维修领域涌现出啄木鸟、91畅修保等一批平台式企业,开始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改善了行业“小散乱”的局面。但仍有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平台的收费远高于市场价,上门的修东西的人甚至“小病大修”、虚构故障以层层加价。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维修工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还与平台的纵容态度以及高企的抽成比例有关。那么,家修平台的服务价格由谁说了算?如何走向规范化?

  更换灯管395元、疏通马桶960元、防水补漏2000元……在黑猫投诉反馈平台上,某家庭维修平台的词条下,聚集了千余位维权者,投诉高频词是“乱收费”“服务欺诈”。

  今年7月,85后白领张羽家中窗台渗水,她向该平台询价时,客服一再保证价格透明。“3个窗台外墙面长度约5米,作业时长不到半小时。维修师傅在计价器上捣鼓半天,最后报出了2000元的价格,涵盖上门费、配件费和技术服务费。”张羽觉得收费有些不合理,但问题既已解决,自认外行的她还是掏了钱。

  师傅走后,张羽上网搜索发现,其使用的同款防水材料售价不到50元,而自家连半桶都没用到。后来她咨询物业得知,类似的维修700多元就能搞定,遂向家修平台发起投诉。客服却含糊其词,先是声称维修工收费合理,见她态度强硬,对方又表示可以返还30%的费用。“既然是统一计价,现在又说可以退款,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同样是不认可价格,来自北京的刘女士怀疑平台维修工“小病大修”。由于家中空调启动后无法运行,她在一家平台预约了349元的维修服务。“师傅来看了一眼就说是压缩机电容坏了,并表示349元只是检测费,让我再支付130元高空作业费和449元配件费。没曾想,换了电容后仍没有改观,他又说主板也有问题,表示隔天带一个新的过来。”

  此时刘女士已经察觉不对,她拒绝了师傅的建议,转而向空调品牌求助。售后人员上门检查后发现,空调失灵是由于外机继电器线没接上。但刘女士记得,空调外机是平台维修工反复调试过的。“虚构故障并且更换正常的零件,到底是维修还是搞破坏?”

  记者调查发现,即便不少平台推出了统一价目,但在现行模式下,有的修东西的人为提高收入,利用消费者信息的不对称,或巧立名目,或“小病大修”,将维修费推高至市场价的数倍。

  为了能够多接单,他曾想摆脱“个体户”的身份,入驻某头部家修平台。但在摸清情况后,很快打了退堂鼓:“没有基本工资,早上7点到晚上9点半随叫随到。平台抽取5成维修费,抵押2成,好评率不达标要罚款,上岗前还要花298元购买工作服。”

  一位平台维修工向记者透露,自己每单的收入包括50%提成,5%绩效奖励,减去一定额度的质保金,最终到手金额约为维修费的42%。他表示,扣掉交通和材料费,纯利润很微薄。有的同行会私自加价,平台对此心知肚明,只要不是太过分,他们也乐于促成“双赢”。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向记者表示,家庭维修平台刚刚起步,现阶段平台运行、推广营销产生的高成本,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被转嫁给修东西的人,由此滋生了一系列乱收费现象。

  北京拙朴律师事务所高昊宇律师分析称,修东西的人通过平台获客、接单,平台从中抽取佣金,二者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只是松散的劳务关系。维修工对平台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难以保障,平台对维修工的服务也缺乏有效约束。

  高昊宇表示,由于服务场景千差万别,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家修行业极易产生消费纠纷,诸多矛盾在平台服务模式下更为凸显。而目前,消费者的线上反馈是唯一监督手段,线下监管开展的难度较大。

  采访中多位收房的人说,家庭维修行业是一片亟待开拓的“蓝海”,平台企业要想抓住机遇、走稳走远,除了做好品牌推广,优质服务带来的用户口碑更为重要。

  据了解,商务部曾于2012年发布《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但业内人士认为,相关条款已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市场环境,要想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立法的脚步亟须跟上。

  盘和林认为,鉴于家庭维修的复杂性,不必苛求价格统一,但政府要以指导价进行规范,通过市场调查与研究,为常见家电的常见维修项目所涉及的耗材、人工费划定价格的范围,推动维修收费走向透明化。高昊宇建议,监管部门可以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督促家庭维修平台制定合理的分成比例。

  刘伟成和记者说,一些平台为招揽维修工,入驻门槛几乎为零。“只需提交身份证、一张照片、相关证书,然后接受简单培训即可上岗,服务的品质自然无法保障。”

  “平台不仅是中介,更是家修服务的第一责任人。”高昊宇表示,一方面,监管部门要限定修东西的人的准入门槛,对平台服务的各环节开展动态监督;另一方面,平台企业要把好维修工“入口关”,定期开展人员培训、技能考核,规范工作流程;还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和用户评价体系,制定严明的奖惩措施,不断的提高服务体验。

  原标题:《打工新鲜事 通一次马桶最高要花1.9万元!天价维修费何以频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